1815年,维也纳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夜,在学校练完琴的舒伯特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。寒风凛冽的街道显然已经没什么人了,这时舒伯特发现了在路边杂货店门口蜷缩着一个小男孩,显然这个孩子已经冻僵了,在寒风中瑟瑟发抖。他看到小男孩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,他立刻明白了小男孩要把这两样东西卖出去之后才能回家。此情此景,舒伯特想起了自己同样经历过类似的童年,这究竟是怎么样一种滋味啊。

 

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,心里充满同情和怜惜。他看见孩子那双充满忧郁、无奈的眼晴里噙满泪水。枯寂的街头、浓重的夜色和凄凉的寒风,似乎要把他们俩人吞没了。尽管自己的生活已经相当拮据,他还是把身上所有的钱掏出来,对孩子说:“把那本书卖给我吧。”然后拍了拍男孩的肩膀。孩子看了看手中的钱,又望瞭望舒伯特,一时说不出话来。他知道那本书值不了那么多钱。舒伯特安慰孩子说:“快回家吧,夜已经很深了。”孩子点点头转身就跑了,寒风撩起他的衣襟,像小鸟扑扇着快乐的翅膀。可是刚跑出几步,很快又回过头冲舒伯特喊道:“谢谢你!”舒伯特一直望着,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雾渐起的小街深处。他一边走一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。忽然,他被书中的一首诗吸住了,情不自禁站在路灯下读了起来――

男孩看见野玫瑰,
荒野上的红玫瑰,
清早盛开真鲜美;
急忙跑去近前看,
心中暗自赞美,
玫瑰,玫瑰,荒野上的红玫瑰。

少年说我摘你回去,
荒野上的红玫瑰。
玫瑰说我刺痛你,
使你永远不忘记,
我决不能答应你!
玫瑰,玫瑰,荒野上的红玫瑰。

······

要理解《海角七号》的底蕴,《野玫瑰》是最重要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关键,也是我们去解读导演魏德圣内心世界的钥匙。影片开始之时茂伯骑电单车送信时,哼唱的就是日文版的《野玫瑰》;最后的演唱会上,还是茂伯的厚脸皮催生出来的《野玫瑰》,这就是魏德圣的暗示——《野玫瑰》才是《海角七号》的主节奏,才是他心里的哼唱,重要性在其他歌曲之上。如果说《无乐不作》是阿嘉的歌,《国境之南》传达的是朴实无华的爱情的话,那么《野玫瑰》就是诉说全人类情感与命运的乐曲了,所以魏德圣很巧妙地在影片最后通过不同乐器、不同语言来表现这首歌。

 

《野玫瑰》原为歌德根据德国民歌改编写成的,整首诗用了象征性的手法,用男孩初次看到玫瑰的场景象征着初遇心爱的人时的欣喜,引得男孩“急忙跑去近前看”,“玫瑰,玫瑰,荒野上的红玫瑰”一方面,玫瑰娇嫩柔美,丰腴多姿,另一方面也是自命清高,坚贞不屈,“玫瑰说我要刺痛你,使你永远不忘记”,从歌德的这首诗里,我读到的是一种坚贞激越的爱情,写出了男孩与玫瑰之爱之壮美。此外,男孩的粗暴,不是邪恶的,而是出自于年少无知,缺乏对于生活和爱情的经验。所以魏德圣至始至终把《野玫瑰》当做影片的主节奏的意图就十分明显了,即把那些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淘汰者,或者说失败者统统置于这样一个重新自我找寻和定位的语境中,去找寻“自我与玫瑰”。

 

 

 

I never been here before, for you, here i am, i love u...

田中千绘 Chie Tanaka 写真 #0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nd59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